在一般消費者眼裡、玩音響顯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翻開音響雜誌看看,一套音響系統總是要用好幾部器材搭配喇叭,對多數人來說,都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理解每部器材在音響系統當中扮演的角色,複雜的程度和價格總會讓人覺得音響「入門」沒有那麼簡單。
然而要在家中裝一套音響真有那麼困難嗎?我並不這麼認為,最近三年音響玩家們應該都觀察到「功能整合」這個大趨勢,這個趨勢讓音響系統的構成變得極為簡單,只要使用Wi-Fi喇叭搭配智慧型手機,不需要任何器材就能成為一套串流音響系統,這也難怪無線喇叭成為目前最熱賣的音響製品之一,但是一套音響器材的聲音特質大部分是由喇叭決定,Wi-Fi喇叭可以選擇的製品種類較少(比主動式喇叭還少),若您堅持要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聲音」,一定可以從種類繁多的被動式喇叭之中找到標的,在這樣的條件下要組成一套極簡音響系統,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選用「串流綜合擴大機」,只要這一部「主 機」加上一對喇叭就能夠成一套 Hi-Fi音響系統。
Master系列中唯一採取 「Hybrid Digital」技術的製品
串流綜合擴大機相當於結合了 「串流播放機」與「綜合擴大機」 兩者的功能,對傳統擴大機的廠商 而言,網路串流相關的數位電路開 發難度較高,這也是現在大部分 Hi-Fi音響廠商都還沒有推出串流綜合擴大機的主因,然而一旦突破了這個瓶頸,老品牌推出的串流綜合擴大機就會成為中、青世代玩家們熱切關注的焦點。
NAD的起步算是非常快,早在 2015年就推出了該廠最頂級「Master系列」的綜合擴大機M32,只要插入BluOS MDC模組就能為它添加網路串流功能,而且NAD的設計非常勇於突破,儘 管他家以前最擅長的領域是類比 放大電路,M32卻是採取「Direct Digital」的設計,沒有使用DAC晶片、利用DDFA技術直接把PCM轉換成PWM作放大,使這部「體型很正常」的擴大機擁有每聲道「實實在 在輸出」180瓦的能力。
到了2017年,NAD一口氣推出三款中低價位與中價位可加裝MDC DD-BluOS模組的綜合擴大機C338、C368與C388,它們都改採 「Hybrid Digital」技術,將數位音訊轉為類比信號之後,搭配D類功率放大電路、使它們比大多數同級擴大機擁有更強的喇叭驅動能力。
本篇為您介紹的M10是NAD最新款串流綜合擴大機,它不需要加入模組、本身就已經具備BluOS多室音樂串流的能力,從製品編號您就能理解M10隸屬NAD頂級的Master系 列,它是Master系列中體型最小、 價格更平易近人、唯一採取「Hybrid Digital」技術的製品。
內建Wi-Fi與藍牙、擁有豐富的音樂串流機能
M10的外觀相當精緻,它的機體寬度只有一般音響器材的一半,頂板與正面都使用康寧的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製作,這種輕薄、高強度的玻璃材料不易破損刮傷,經常使用在智慧型手機的觸控面板,而M10也配備了TFT全彩觸控液晶面板利於用家操作選單設定、 選曲播放,並且能在播放音樂檔的狀態下顯示專輯封面、曲目,也能顯示數位音訊的電平。
在串流功能方面,M10內建Wi-Fi 與藍牙,在本機連上網際網路的 狀態下,它能讓用家收聽各種音樂串流服務,例如TuneIn網路收音機、Spotify與KKBox,它也能夠播放連網狀態下PC與NAS之中的音樂檔,相容的音樂檔類型包括MP3、 AAC、WMA、OGG、WMA-L、 ALAC、OPUS、MQA、FLAC、 AIFF與WAV。
從表面資料來看,M10的網路 功能與C368、C388差距相當有 限,而M10的「持續輸出功率」 則是介於兩者之間,它們同樣是採 取「Hybrid Digital」的設計、憑甚麼M10要賣得比較貴?難道只是因為它看起來比較精緻美觀而已嗎? 不,絕對不是這樣,我認為M10與C368、C388「在音響電路上」是完全不同等級的製作,而且是我期待了三年的綜合擴大機製作方式。
內建「Dirac Live」高精度數位空間校正
過去三年有一些優秀的音響製品讓我印象深刻,我也經常和玩家 分享相關的技術,我曾經在本刊的 「影音隨筆」提到過我期待見到 的串流綜合擴大機應該要有DRC (Digital Room Correction)數位空間校正,畢竟這在「環繞擴大機」 早已行之有年,利用測試麥克風在聆聽位置測得各聲道喇叭的響應狀 態、以數位音訊處理作校正,能夠有效淡化聆聽空間反射音與喇叭先天條件的影響、確保用家能夠聽見更正確的聲音,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這類的「串流綜合擴大機」依然少之又少。
為何廠商不這麼作?我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開發成本高」,數位音訊處理需要使用FPGA、DSP、微處理器甚至 CPU,這是除了日系大廠之外,這是大部分音響廠商都「不熟」的技術領域;第二個原因是「玩家對音質要求較高」,環繞擴大機首重電影音效、就算DRC的校正沒有那麼精確,只要「爽度夠」就會有人願意買單,Hi-Fi音響玩家們的金 耳朵可沒那麼容易滿足,大部分玩家想要解決最大的空間響應問題是低頻駐波,偏偏低頻與極低頻又是頻率響應測試最困難(誤差最大) 的部分,大部分環繞擴大機雖然有DRC,但是在63Hz以下經常是「沒有校正」、或是只作小幅度的校正,DRC的檔次不夠、能力不足顯然不適合用在Hi-Fi音響。
NAD呢?他們不但已經準備好了、而且還有實戰經驗,去年推出 的NAD T 758 V3環繞擴大機就採用 了全世界精準度最高的DRC系統之一「Dirac Live」,Dirac Live能夠校正各聲道喇叭(還包括超低音喇 叭在內)的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與暫態響應(Impulse Response)。這回他們讓M10內建 Dirac Live,使M10成為NAD第一部 內建DRC的綜合擴大機。
比絕大多數綜合擴大機更適合搭配2.1或2.2聲道喇叭
M10以1GHz ARM CORTEX A9 微處理器作為核心,它不僅能作 Dirac Live空間響應校正、還具備2.2 聲道的低頻管理能力,可以接上1或 2支主動式超低音喇叭、建構一套2.1或2.2聲道音響系統,為左右聲道與超低音喇叭之間作數位分頻。
超低音分頻點的可調範圍為40Hz至 200Hz,只要在執行Direc Live的測 試之前有作超低音設定,Dirac Live 在測試過程的初期就會讓超低音喇叭發出測試音並由測試麥克風收音,在PC或智慧手機的App畫面顯示超低音Level、協助用家調整好超低音喇叭的音壓比例。
目前「有超低音信號輸出」的綜合擴大機並不多,而且大部分這類機種都沒有作左右聲道與超低音喇叭之間的分頻,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在連接2.1聲道喇叭的狀態下,綜合擴大機沒有為左右聲道作「高通濾波」、也沒有為超低音信號輸出作「低通濾波」,這樣會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在用家搭配壁掛喇叭(有些是微型喇叭)或嵌入式喇叭的狀態下,就算已經加 上了主動式超低音,這類綜合擴大機仍是以「全頻段」驅動左右聲道 喇叭,它們「低不下去的低頻段」 綜合擴大機照給,這樣不但會虛耗 綜合擴大機的功率,而且玩家若想要大聲聽、還有燒掉左右聲道喇叭中低音單體的風險(尤其是微型喇叭);第二的問題則是「超低音分頻點不明確」,用家必須仔細評估或以儀器測試左右聲道喇叭的低端延伸狀況,「憑聽覺」或「靠頻譜 分析」調整超低音喇叭的Crossover Frequency與Level、讓超低音喇叭 「平順銜接」左右聲道低不下去的頻段,對多數玩家而言調整的難度很高;第三是左右聲道喇叭與超低音喇叭之間「響應頻段重疊」的問題,若左右聲道喇叭的低端能延伸到36Hz、超低音喇叭Crossover Frequency調整的下限是50Hz,在擴大機沒有分頻的情況下,兩者的頻率響應會在36Hz至50Hz之間重疊、 導致這個區間的低頻過量。
M10則能完全避免上述的三個問題,只要在本機BluOS的設定選單 調整好適用於左右聲道喇叭的分頻 點,接2.1或2.2聲道喇叭相對安全、 能把系統開到更大的音壓(相對於 2聲道的狀態)而不會使小喇叭破音,並且超低音分頻點明確、易於調整,左右聲道的HPF和超低音喇叭LPF都有,所以就算是用落地喇叭搭 配超低音喇叭也不會有頻段重疊的問題。
數類轉換電路的等級明顯有別於C388
在數位音訊處理過後,NAD M10採用ESS高階32 bit DAC晶片 「ES9028Q2M」作數類轉換,它擁有高動態、低失真與低噪訊特性,動態範圍高達129dB、THD+N 僅-120dB,而C388、C 368使用的DAC晶片TI PCM1795動態範圍則是123dB、THD+N約為-106dB (0.0005%),因此M10的DAC性能顯然與它們不同。
DAC之後的小信號放大電路本機採用FET輸入的具有高迴轉率特性的雙OPA晶片TI OPA2134,從DAC晶片與OPA晶片的配套狀況來看,如果設計者想要把M10作成「韻味重視型」、比較有英國傳統風味的聲音性格,OPA晶片可以用價格相對便宜的NE5532,這次M10會採取這樣的配套,我想設計者應該是想要 讓M10能夠表現出更快的速度與更高的解析度。
Ncore與UcD的差別
一年多前本刊在評測NAD C368 與C388的時候我負責作電路分析,當時我看到它們都是採用D類模組名廠Hypex出品的UcD102還蠻開心的,因為大部分中價位綜合擴大機最讓人擔心的總是推力問題,很多玩家都有這樣的經驗:例如用每聲道100瓦的中價位綜合擴大機,把音量開大在瞬間最大輸出超過50瓦的狀態就能聽得出擴大機變得吃力、高音變得比較嘈雜、且音質與安定性也變得比較差,而D類功放則能在輸出接近全功率九成的狀態下失真仍低,依然維持著與正常音量播放下同等的均 衡性、安定性與音質。
但是在當時我已經提到D類放大電路的「等級」有別,Hypex目前有兩個系列的D類模組,很多廠商都是用他家的UcD模組製作綜合擴 大機、後級或作為主動式超低音的功放電路,甚至還有一些售價在20萬元以上的擴大機也是用UcD,但Hypex還有專為高端音響製品開發的「Ncore」模組,UcD與Ncore的 設計者都是Bruno Putzeys。
Ncore 是UcD的進化版本,它改進了自體震盪的精確度、優化了高輸出的性能,改進了比較器、提高聲頻信號轉換成PWM的性能,採用新設計的MOSFET驅動電路(Gate Driver) 有效改善了中等信號電平的開環路失真與靜態耗電,在低失真特性、 穩定性兩方面都優於UcD、受到喇叭阻抗變動的影響更低。
配備「NC252MP」Ncore 模組
在此之前我已經聽過五款配備Ncore模組的綜合擴大機與後級,我認為它們的音質、速度、解 析度與動態普遍都在配備其他D類功放電路(包括UcD在內)的擴大機之上,真的可以說是D類功放之中的王者。
但Ncore模組的價格比UcD貴很多,因此配備Ncore模組的 擴大機大部分都超過台幣20萬,在我印象中在此之前台灣正式引進十萬元以內「配備Ncore模組」的擴大機只有TEAC的AX-505綜合擴大機與AP-505後級,它們都是配備 「NC122MP」二聲道Ncore模組,4歐姆與8歐姆負載狀態下每聲道的最大輸出功率分別為115瓦與70瓦,儘管這兩部擴大機都沒有串流機能與數類轉換電路,但單憑「內建Ncore」 這件事就讓我覺得很佛心了。
NAD的C 388內建了數類轉換電路、而且輸出功率比較高,所 以「考慮到售價」用UcD是很合理的,但是NAD顯然也知道Ncore的厲害,所以在M10「製作成本還 能容許」的條件下採用了Ncore模組,就我所知、NAD M10應該是全世界第一部配備Ncore功放模組的串流綜合擴大機。
它使用哪一 款Ncore模組呢?原廠資料沒說、 國外的報導的完全查不到,我拆機 觀察判斷M10使用的Ncore模組是 「NC252MP」,它的輸出功率約為NC122MP的兩倍,根據Hypex資料,NC252MP每聲道4歐姆與8歐姆的最大輸出功率分別為250瓦與 200瓦,所以NAD標示M10的持續 輸出功率每聲道100瓦就顯得保守很多,為什麼NAD只用NC252MP最大 輸出功率的一半?
我推測是因為以 下兩個原因。 我認為第一個原因是「防止意 外」:M10本身沒有附遙控器,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P C 或Mac安裝的BluOS應用程式操 作,要是用家不小心「手滑」把音量突然點到最大,200瓦以上的輸出功率恐怕會毀掉喇叭單體,而NAD在M10的功放電路之前似乎是有意控制了它的最高增益,所以我在測試過程中曾經多次嘗試把M10的音量開到最大、還是一點都不會破音。
第二個原因我想是基於 「低失真」的考量,在NC252MP 額定輸出功率(8歐姆200瓦)的一半、也就是8歐姆100瓦的輸出狀態下,它的失真(THD+N)僅僅只有0.0015%至0.0024%,因此NAD 用NC252MP只把M10的額定功率做到100瓦,在M10「全輸出」狀態下的失真率仍遠低於絕大多數同價位擴大機,講得簡明易懂一點,如果把NC252MP比喻成一顆400公克的火龍果,NAD M10只取中間200公克最甜美的果肉給玩家享用。
Dirac Live的頻響修正範圍
結合Dirac Live與Ncore於一 身,對於「性能派」玩家來說還真 是夢幻組合,NAD在M10採取這樣的配套,設計者的意圖已經相當明顯:就是希望M10不只是精美、 小巧、功能多,更重要得是讓它成為一部「強悍而精確」的綜合擴大機,這樣才夠資格成為Master系列的一員。
我在試聽之前先把測試麥克風插上M10進行Dirac Live的測試校正程序,以前作這項設定時都要用PC,現在Dirac Live用手機安 裝App就能設定了。M10在初始狀態下可以使用標準版的Dirac Live、 頻率響應的校正範圍是20Hz至500Hz、這已經足以解決低頻駐波的問題,倘若用家想要作全頻段校正,只要再花99美元升級「Dirac Live Full Frequency」、即可將頻響校正範圍擴展到20Hz至20kHz。
穩如泰山的安定性、強勁的驅動力,聽起來就像一部200瓦擴大機
一開始我先用最單純的方式,關掉Direc Live與Tone Control,將Select attached speakers設為No Subwoofer,等於把NAD M10當成一般的串流綜合擴大機使用、驅動一對Pioneer S-1EX落地喇叭考驗它的推力與音質。
在充分暖機過後、我先以正常音量試聽,M10的聲音特質顯然和 「傳統英國聲」差異頗大,它是屬於中性、寫實的類型,相當寧靜的背景使它在中小音量播放音樂的狀態下就能呈現出豐富的細節與細膩的質感,聲音清透純淨、幾乎沒有多餘的染色。
與傳統的D類擴大機相較,M10非但沒有高頻失真率飆升的問題(這正是傳統D類高音聽起來尖銳的主因),而且Ncore功放電路的高頻失真甚至比中頻段還低,NAD的設計者有效利用了這項優勢,不收斂高音的光澤感與高端延伸,讓聆聽者能輕易感受到高解析度的特性,並且以他們豐富的調聲經驗讓M10表現出層次豐富而略帶暖色調的中頻(這也正是NAD擴大機的優良傳統)。
玩家們千萬不要以貌取人,M10 雖然看起來像一部微型擴大機,但是「驅動喇叭的能力」絕對是它的強項,它不僅能夠把音量開得很大、放肆地播放電音舞曲與搖滾,而且能夠在落地喇叭發出巨大音壓的狀態下依然穩如泰山、感覺就像是用了一部200瓦的後級,展現出「肌肉型」的低頻,緊實、密度高而很有重量,極為優異的控制力讓它表現出顯然與眾不同的速度,使收放之間的彈跳力度顯得更強、低音的解析度更高,重金屬搖滾大鼓雙踏急促連續的鼓點個個分明,即使是20萬元以內標示功率比它更高的擴大機也很難得表現出這般又快又重、內勁強猛的低頻。
Dirac Live的處理結果與2.1 聲道的表現
在試聽的第二階段我打開了Dirac Live,雖然我沒有使用升級為全頻 段校正的版本,但20Hz至500Hz 的頻響校正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可以保留更多屬於喇叭原本 的聲音性格),一方面剷平了低頻駐波過多的能量、另一方面還充分補償了陷落的頻段,讓系統的低音同時獲得乾淨、飽滿與均衡三種特性,此時Dirac Live雖然沒有對500Hz以上的中頻與高頻作校正,但 或許是因為低頻優化的緣故,實際聆聽會覺得整體的聲音變得更為和緩柔順,使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 與爵士樂)顯得更有韻味與美感。
隨即我讓M&K X10主動式超低音喇叭加入系統(先前在Dirac Live 已經作過測試校正),雖然我用 了S-1EX落地喇叭,我還是故意把 超低音分頻點設在80Hz、聽聽看兩者之間的搭配有沒有破綻,結果超低音喇叭與左右聲道喇叭的頻段與量感銜接得相當完美,並且在X10 加入系統之後,全系統的低端非常平坦地伸到20Hz附近,聽管風琴演奏的曲目,這樣的系統可以在正常音量讓我們輕易聽見「在一般音響系統上聽不到」更低頻率的極低頻成分,並且即使極低頻的音高改變也完全聽不到在特定頻率產生的轟鳴,事實證明M10藉由Dirac Live幾乎能完全解決空間、擺位對超低音喇叭造成的頻響不均問題,因此若用家在空間坪數有限的條件下還想要聽見如同大型音響系統的低頻表現,只要選用NAD M10,用書架喇叭搭配高性能主動式超低音組成2.1 或2.2聲道系統就能達到目的。
儘管M10在啟用Dirac Live的狀態下表現可圈可點,但我還是要向各 位如實報告我在測試過程中遇到的狀 況:在不改變音量的狀況下,M10 在「開Dirac Live」的狀態會比「不開Dirac Live」小聲不少,因此如果M10搭配的喇叭靈敏度不高、使用 者在啟用Dirac Live的狀態播放錄音 電平較低的音樂檔,可能就算把M10 的音量調到最高(0dB)還是會覺得不夠大聲,如果用家習慣都是用正常音壓舒適地聆聽音樂這並不是問題,但是如果用家想要「大聲」聽流行音樂,恐怕還是要關掉Dirac Live 才能讓M10「火力全開」。所以我希望原廠未來能夠藉由韌體更新、在使用Dirac Live的狀態可以提高音量調整的上限,如果可以提高10至15 dB 就很理想了。
無論是評論員或音響玩家,我們都不會把音響系統的「準確性」 與「好聲」直接劃上等號,即使音響器材有能力以數位等化大幅降低聆聽空間Room Mode的影響、使整體響應更均衡,但一定要以實際聆聽檢驗在使用DRC的狀態下能否維持與「沒有使用等化」同等的音質水準,可喜的是M10作到了這一點,因此我強烈建議本機用家在正常聆聽的狀態下啟用Dirac Live,只 有在「需要開得很大聲」的時候才需要把Dirac Live關掉。
最佳推薦
毫無疑問, NAD M10 是目前最足以代表綜合擴大機先進設計的製品之一:內建音樂串流機能讓用家不必再買訊源器材、配備當前最尖端的D類功放電路Ncore讓精巧的M10 擁有「重量級」擴大機的力量、以 Dirac Live為用家擺平聆聽空間的響應問題。
M10結合Ncore與Dirac Live 強強聯手的設計是業界僅見,以它實 際的表現而言就算賣15萬元上下都很合理,更何況它的價格只訂在十萬元以內,綜合各項表現,我認為 NAD M10 是一款非常超值的殺手級製 品,理應獲得本刊的最佳推薦。
產品提供│迎家 02-2299-2777
參考連結:
1. 迎家音響 NAD M10 介紹專頁
http://www.audio-supply.com/m10-bluos/
2. 迎家音響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VDaM5q7bpIQoQqH9sSeT1Q
3. 迎家音響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