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D M23 - 音響論壇410期最佳推薦_page-0001 NAD M23 - 音響論壇410期最佳推薦_page-0002

自Purifi推出全新D類放大電路Eigentakt後,NAD第一時間尋求合作,推出串流綜擴M33。現在NAD再推出搭載Eigentakt的兩聲道後級M23,不論THD失真還是訊噪比都更勝以往。M23標示著傳統AB類優勢已經不再,Hi-End後級自此進入新時代。


在眾多老牌擴大機品牌當中,NAD應該算是最喜愛嶄新放大技術,並積極將新技術引入自家擴大機當中的品牌了。大家都知道NAD最有名的就是3020綜擴,這一代傳奇可能是世界上銷量最高的晶體綜合擴大機。不過NAD並沒有抱著3020時代的AB類線路不放,而是與時並進選擇先進放大技術。不知道讀者記不記得NAD出過一款現今停產的M32綜合擴大機,內中使用的放大技術是市面超級少見的Direct Digital技術,也就是直接將PCM數位訊號直接放大成PWM類比訊號,等於是一道工序同時處理數類轉換/放大,而且轉換過程不需要使用DAC晶片。從這可以了解NAD對於任何先進放大技術都敞開雙臂接納,並積極用在自家產品上。唯一不變的只有開發出可負擔的高性價比音響產品這點,依舊是NAD所堅持的目標。

D類大師Bruno Putzeys

這幾年NAD擴大機都與Bruno Putzeys脫不了關係。Bruno Putzeys何許人也?現在最紅的幾個D類放大模組都是出自這位大師之手。Bruno Putzeys早年在飛利浦時代就是研發D類放大相關技術,直到2005年才離開飛利浦。他的第一款D類放大模組UcD便是在飛利浦就有的雛型。不過真正投下業界震撼彈的則是第二款產品Ncore。之所以業界大為震撼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連輸入級都沒有的D類功率放大級模組竟然單價那麼貴,以Ncore製造出來的成品機成本不下傳統AB類。第二點是Ncore的性能規格超越以往D類許多,尤其是D類以往中高頻失真較高的老問題不但完全解決,甚至還比低頻失真更低,令人嘖嘖稱奇。有如此高性能,加上歡迎業界訂製模組再自行調聲,慢慢地市面上越來越多擴大機品牌開始使用Ncore。在這之中NAD是最早使用的先驅之一。

但是在開發出Ncore之後,BrunoPutzeys並沒有停下腳步。早在2014年,Bruno Putzeys就和應該是音響界最知名的老闆Peter Lyngdorf(TacT、Dali、Lyngdorf創辦人)、Lars Risbo(全世界第一部純數位擴大機TacT Millennium設計師)創立Purifi Audio。大約在2019年左右,Purifi推出全新D類放大電路Eigentakt。既然出自同一人之手,那Eigentakt性能當然要比Ncore強悍。這也是為何剛開始有搭載Eigentakt電路的擴大機出現時,會如此引起市場關注的原因。而NAD早在2019年就與Purifi洽談合作,應該是除了Peter Lyngdorf自己的公司之外,最快使用Eigentakt的品牌。

超強悍規格

到底Eigentakt模組有多強悍,我們從M23的規格數據就可知一二。首先是總諧波失真THD,NAD給出兩款數字:XLR小於0.00069%,RCA小於0.0013%。請注意這裡不是漏了一個0,而是平衡架構下失真最低是igentakt先天特性。不過就算是RCA輸入,0.0013%這數字已經很驚人,注意THD量測範圍是20Hz到20kHz,不是最輕鬆的只量1kHz。讀者可以找心中最頂的擴大機的THD,應該和Eigentakt差不多。雖然THD只是擴大機其中一項數值,但從這就可以明白D類放大確實進入全新的階段。

M23另一個誇張的是訊噪比,D類的性能不是功率越小就越好。比如Purifi公布的模組數值,THD+N會隨著功率增大而逐漸下降,到了100瓦左右到達最低點。因此M23的訊噪比是200瓦接近全滿輸出時反而比1瓦好,來到127dB。但就算是最不利的1瓦輸出也高達101dB,同樣是很優異的規格。

NAD第一款搭載Eigentakt模組的產品是M33綜合擴大機,本刊在387期評論過。M28則是七聲道環擴,算在家庭劇院領域。前陣子平價Classic系列出了一款C298後級也是Eigentakt模組,也已經在404期評論過;再來就是這次最新的M23了。身為務實音響迷,肯定會質疑有了同樣搭載Eigentakt模組,輸出功率只少一點點(185瓦)的C298後級,何必買貴上一截的M23?那我們不妨來比較下M23和C298的差異吧。

NAD M23 - 音響論壇410期最佳推薦_page-0003

M23與C298

先從外觀看起,C298就是傳統Classic外觀,方方正正的黑色外盒,完全是實用性至上主義。M23的Master系列外型是由紐約知名設計公司DF-ID的主設計師David Farrage操刀,設計費當然也是成本。當然,M23的箱體也比較堅固,用料比較紮實。再來C298為節省成本,端子都是比較廉價者,和M23使用的一看就有差異。

外型的設計也許還無關緊要,那接下來打開來看內在。NAD現在的擴大機打開來都會發現一大塊交換式電源。我們都知道交換式電源優點是效率高,同樣的供電能力交換式就是能比傳統線性電源小。但NAD安裝的交換式電源往往占了接近一半的箱內空間,同樣的供電力改用傳統線性不知道要用多大的箱體安裝?雖然都很大,但M23的交換電源模組還是更大些,上頭的變壓器、線圈、電容都比C298用得更豪華。

另外還記得前面提過,Eigentakt模組只是功率放大級,還必須自行想辦法生出輸入級線路才算是完整的後級嗎?C298的輸入級跟M23一看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塊線路板,而且M23輸入級的零件數量看起來是C298的兩倍左右。重點是關鍵的OP放大,C298採用的是OPA1654,M23採用OPA828;OPA828的迴轉率是OPA1654的15倍,頻寬也是接近3倍。

不同系列、不同路線

最後來看NAD自己陳列的規格數據。輸出功率差一點不是太大問題,但是全頻THD,C298是0.005 %,M23用XLR可以達到0.00069%。訊噪比也只有M23在1瓦能突破100dB。事實上,M23是NAD採用Eigentakt模組的擴大機中規格數據最漂亮的。不論用料還是規格數據,M23確實都是和C298不同等級的產品。

其實就算不管這些,NAD在Classic系列跟Master系列聲音風格完全不同,之前C298評測時其聲底完全是傳統英式風格,和M23追求中性傳真的路線南轅北轍。所以兩者其實也不是高低階的關係,而是兩種不同市場的產品。

M23還有搭載橋接功能,切換之後就會變成700瓦8歐姆的單聲道後級。不過原廠有提到橋接模式不建議接阻抗低於8歐姆的喇叭。M23另外還有三段輸出增益可調,分別是19dB、23.9dB、29.2dB。有關於增益問題,在本刊2號試聽室聆聽時發現增益除了改變聲壓大小,增益越低的檔位高音也會越柔和。因此雖然在本刊試聽室高增益比較均衡,但在吸音沒那麼強的一般空間,調整增益不失為一種調整手段。

NAD M23

細膩音質

前面說過,NAD在Classic系列與Master系列的風格完全不同,M23音色完全走純淨無染的無色無味風格,盡可能消除自身的絲毫音染。白開水風格優點是搭配性廣,而且可以盡顯喇叭本身的特質,缺點是沒辦法拿來調聲、修飾,是非常符合中性一詞的擴大機。

M23最使人念念不忘之處,就是極其細膩的質地。D類最大優點就是細膩的音質,這根本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甚至是違反經驗常識的念頭。但M23的細膩質地,毫無疑問與印象中那些昂貴的Hi End擴大機一樣。聽Michael Jackson唱抒情曲「She’s Out of My Life」,至深情感加上無比細致的人聲質地,真的催人落淚。

M23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二個優點是資訊的挖掘能力,比如空間描繪就特別細膩。Peter, Paul and Mary「In Concert」一般系統很難清晰呈現三人的定位,但對M23來說太簡單了。更甚者,不論是聽Bob Dylan吹口琴,還是聽Mutter獨奏小提琴,都可以聽見樂器在空間中隨著身體微幅移動的情況。說起來雖然M23不會推出特別龐大的音場,但音場內的空間,或者說表演舞台從邊緣到中央都能平均分配,不像很多都聚集在中央附近。

弦樂群的細緻波動

M23對音樂深處資訊的挖掘能力也完全是頂尖等級。比如音響迷都很熟悉的當鋪爵士,正式開始前樂手翻譜、調音,以及客人談話聲都有被收錄進去。但曾經有清晰聽清楚背景交談在談論什麼嗎?這次開場背景一男一女的對白內容聽得很清楚,不像以往只知有人在說話。M23也能解析出弦樂群絲絲縷縷,或者如風吹草偃般具生命力的陣陣波動,這就是內中解析力超高的指標之一。因此用M23聽交響樂、管弦樂不需要敲鑼打鼓橋段,光是聽弦樂群如海浪般一波波的豐富變化就滿足了。比如聽Daniele Gatti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幻想交響曲第一樂章,開場音量若有似無的弦樂開場就已經很有吸引力,沉浸在漸續展開的旋律中。

對了,光沉浸在M23的細膩之中,沒提到驅動力。M23不是開賽車那種特別猛爆者,更像是唾手可得、游刃有餘的高度掌握。這次搭配的兩對喇叭M23都能充分驅動,相信大部分喇叭都能駕馭;更何況一台不夠還可以橋接成單聲道兩台驅動。

下一世代的D類擴大機

就算在一陣子以前,D類只要能接近AB類質感就很不容易了;沒想到現在D類已經隱隱超越AB類,D類的進步速度實在是太快了。能夠以不到20萬入手以往50萬等級以上的音質,大概也只有NAD M23僅此一款了。

文章來源:音響論壇410期最家推薦

相關連結NAD M23 後級擴大機